close
天冷了,風大的透過夏天穿的洗薄的淺色牛仔褲,小腿感覺風,一路前往。

去看了幾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,很感動,卻也很感傷。
行動藝術的藝術性在於行動的當下,那個創作的狀態與瞬間,但通常,被展出的都是創作過痕跡,有時很像傷疤。

這種型態的藝術行為,本質跟生活很像,也跟現代性的感受相同,只有在當下被擠壓的狀態,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存在。
也像海德格講『此在(Dasein)』的狀態,所有的現在,不停的被過去與未來擠壓或拉扯著的。
生活本身的存在就是一種痕跡,可以被批判,也可以作為一種姿態。或許,這些人只是用他們擅長的語言對世界發聲,而他們的空白超越常人所能忍受,所以需要被等待。他們的發聲不零散,所以集中力氣的說著,所以被極端評價。


感傷的是這些亞洲創作者,無法安好的在亞洲被等待,所以在他地發芽。
而在這裡,處在同一世界的兩種不同的時間軸又可以被拿出來討論,我們處在同一個實際上的地景空間─地球,但不同的接受程度也在同一個空間發展,使得不同的藝術接受時間軸就此出現。
也沒有誰高誰低,只是實際上的速率不同,我們本來就不是活在同一個世界,只是資訊的快速發展,讓自身與他者的界線透明化,你已為伸手可得的,其實隔了一層玻璃(只是它被擦的很乾淨)。
所以,不是每個資源都來的如此自然,也不是好與壞的趨辨而已。


導覽的先生說,也許很多人對於行動藝術的興趣,來自於藝術家本身的名氣,其實也不懂作品的意義。
而有名的藝術家,好多都得在國外嶄露頭角之後,才回得來。

還得再等等,不只是給藝術家們時間,也得給自己時間。
文化熟成時間比葡萄酒或乳酪多得多。


再等等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stel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